《我给朱棣当师爷》第8章 我们是一伙的
道衍边吃边说,“约十五年前,在下恰好在北方一带云游,那天来到一小村,本欲找户人家借宿一晚,方才走到村边,却见一大群人围在一起大声议论。走近一看,原来是一个小孩坐在地上啼哭。”
我说,“这就是慧真小师父吧。”
道衍说,“正是。在下也是一个好事之人,便打听一下,方知慧真为本村人,却因家中发生变故,只剩其一人,我看那慧真长得乖巧,又聪慧,且有过目不忘之本领,便把他带在身边,四处云游。”
我说,“慧真小师父这一身功夫师从何人?”
道衍说,“莫急,且听我一一道来。我四处为家,教导慧真恐为不便,于是,托付北方一位老友教授慧真各路武功,那慧真倒也聪颖,几年下来,便习得一身好本领。得知他学有所成,我写信唤他过来应天府,跟我一起参禅,说来也怪,慧真倒也有些慧根,我一身所学,被其学得八九分。”
我说,“原来如此,慧真小师父果然了得。”
慧真浅浅一笑,也不多言,只顾眼望前方,眼神警惕且专注。
我说,“我只听闻道衍大师文学造诣上乘,却不知大师武功本领亦高深莫测。”
道衍说,“不值一提,年轻时,争强好胜,学得一些本事,幸得如此,长年在外云游,也能保个平安。”
道衍问,“我看小友也是豪爽之人,初遇之时,小友说来自西域,但西域之人,我亦多次见过,长相与谈吐皆与小友不同,小友是否有所隐瞒?”
道衍见多识广,果然不好糊弄,怎么办?我略为思考,反正事到如今,不如与他坦言,道衍此人,非池中物,必不会大惊小怪,将我当成疯子看待。
对了,我这时才想起,装在包中的穿越过来衣服里的冲锋衣装有两部手机,这可是妥妥说明身份的证明啊。
我打定主意,抱拳说,“道衍大师,实不相瞒,方才未曾说实话,我本名王森,来自几百年后,与道衍大师相见,实属有缘。”我又起身从包中拿出那两部手机。
道衍听言,倒也不意外,微微一笑,说,“小友果然坦诚相见,眼见为实,小友可有凭证。”
我想,早就知道你会这样说,便将那两部手机递给道衍,说,“大师请过目,这便是几百年后的物件。”
道衍拿过手机,仔仔细细看了几遍,又按了按,略为惊奇地说,“小友果所言不虚,此物非本朝之物,如此说来,小友必知今后发生之事,可否告之一二。”
我说,“两年后,大师将与燕王共同赴北平,之后,大师将辅佐燕王共举大事,终燕王将成就大业,登顶大位。”
道衍眼中放光,激动说,“小友怎知在下欲辅佐燕王?”
我说,“我已说过,我来自几百年后,史书已有记载,此事怎会不知。”
道衍大喜说,“如此看来,燕王果真英武雄伟,有九五之相也。”
我说,“燕王虽能如愿,但过程相当曲折,且事情不知会不会有所变化,一切都有变数。”
道衍一听,点头称是,说。“正如小友所言,在下是否需做些准备,以策不时之需。”
我说,“自然如此,恕在下斗胆问上一问,燕王可否知道大师之名。”
道衍苦笑,说,“燕王远在北方,与此相隔千里,在下也苦思多时,却了无头绪。”
我说,“在下钦慕燕王已久,与大师在此相遇,不如携手,助大师一臂之力。”
道衍说,“如有小友相助,此事必成也。但不知小友有何良策。”
我说,“大师如今并无名望,若要出名,需使些手段。”
道衍说,“正是,正是,俗话说得好,有钱好办事,怎奈在下一贫如洗,衣食不保,何以出人投地。”
我说,“不打紧,正所谓术业有专攻,大师在谋略、权谋、文学诸多方面所长,想那慧真小师父一身好功夫,所长搏击格斗,而在下则善充当幕僚,着眼于小处,周详策划细事琐事。”
道衍说,“小友之意,是否说我等三人各有所长,以己之长相聚合,共创大业?”
我说,“正是如此,且不止我等三人,需从长计议,招收各路英才,为我等所用,以待与燕王相遇时,可助燕王大展鸿图。”
道衍听罢,喜形于色,说,“小友,我早有此意,亦想招集奇人异士,以有用武之地。”
我说,“对,人才在什么时代都最重要,如今,需不拘一格降人才,但还需做一件事,此事如成,其他则水到渠成。”
道衍说,“需做何事,小友请尽言。”
我说,“道衍大师有才,却不为世人所知,因此需将大师打造出知名度。用几百年后的话说,大师得有一个人设,一个IP,然后再来些事件营销,令大师广为人知!”
我说得口沫横飞,而道衍听得一头雾水,不知所云。
见状,没办法,我只好解释一下。
我说,“大师,我方才所言,简单来说,便是要令大师为世人所熟知,顺带传入燕王耳中,大师则大事可成。”
道衍说,“如此一说,在下明白,但万事开头难,如何行出第一步?”
我说,“大师莫急,正如前所述,我来此地方不到几个时辰,需熟悉当下之环境,方有下一步打算。”
道衍说,“小友所言极是,看来此事不可操之过急。”
此时,我想起一事,便问,“依大师所闻,何人为燕王劲敌?”
道衍脱口而出,说,“自然是那太子,除此,别无他人也。”
我说,“这朱标,不,太子为人如何?”
道衍说,“太子与洪武皇帝性情相左,洪武皇帝性情刚猛,下手果敢无情,而那太子则性情敦厚,待人温文儒雅,善良且和蔼,民间对太子为人极为称颂。”
这倒也史书记载一模一样啊,想必太子收获不少人心。我又问,“那燕王为人又如何?”
道衍说,“燕王为人处事与洪武帝极为相似,是众皇子中最像洪武帝的一个,只是如此性格,武人喜而文人厌,因此身边多有武将,却鲜有文人谋士。”
我眼睛一亮,说,“这便是道衍大师的机会,武将强在行军打仗,弱在运筹帷幄,成大事者,武将谋士皆需,况且行文著传,广而告之,此类事宜,也得靠着文人谋士。”
道衍说,“有理,有理。”
我说,“与太子相比,燕王有三强三弱。三强,一为指挥千军万马,二为军中立威收武将人心,三为北平强镇远离应天府;三弱,一为皇子长幼排名不利,二为身边缺少谋士辅助,三为不在洪武帝身边恐生流言蜚语。”
道衍说,“小友果然一击即中,假若太子发生变故,燕王为四皇子,上面还有两位皇兄,如按兄终弟及,亦轮不到燕王上位。如若太子登顶,燕王是最大劲敌,也恐被削夺兵权。”
我说,“燕王尚且年轻,为人行事恐怕不够谨慎,身边耳目众多,所言所行,也会被太子这边知晓,这又是一不利之事。”
道衍说,“小友对此有何应对之策?”
我说,“如今之计,便是用些手段,先扬名立万,想那燕王如此聪颖,必有所准备,收罗可用之人,大师一旦出名,则燕王自然会将大师收在帐下效力。”
道衍说,“如此甚好,燕王是魏国公徐达之婿,若要令其知我,需与那徐府有些关联,如此一来,燕王自然会知晓。”
我说,“只要燕王与大师相见,凭大师本事,三言两语间便会让燕王相见恨晚,进而重用大师。”
道衍说,“听小友吉言,此事必成也。”
我又好奇问,“大师,怎会有助燕王登顶之心?为财,为名,为官?”
道衍说,“非也!在下早年曾游览嵩山寺,偶遇相士袁珙,其观在下长相,称在下是个奇特的僧人,眼眶是三角形,如同病虎一般,天性必然,嗜好杀戮,与刘秉忠一样!”
顺便提一句,刘秉忠,是元世祖身边第一重臣兼第一谋士,既为这个帝国取国号为“元”,又为这个帝国设计了一整套法制、典章、礼仪等制度,同时还为元帝国设计建立了京城大都。而且他在出家后又奉命还俗。
我说,“大师听闻此言,不怒?”
道衍说,“又怎会怒,能成就一番大事,天下又能有几人,也不枉此生,从那日起,我便下定决心,欲效仿刘秉忠所行之事,觅一明主,燕王乃不二之选。”
我想,这道衍真不是吹的,果然说到做到,成为朱棣头马,能够亲身经历这一过程,倒也奇妙。
于是,一夜长谈良久,第二天,道衍兴奋写在脸上,对我说,“小友,你以我学生之身份与我二人同行。”
我点头,道衍又交代,“小友,可唤我为老师,切记不可多言,不可妄言,以免祸从口出!”
我说,“在下明白,少言多听便是。”
慧真收拾好行囊,道衍、我、慧真三人同行,我问,“大师,这是要到何处?”
道衍说,“带小友到四处走上一走,也好让小友有所了解。”
不错,反正来都来了,那就入乡随俗,好好地看看这明朝生活是什么样子的。
到现在,我与道衍、慧真二人已经成为同道中人,或者说已经成为同盟,没错,我们已经是一伙人了。